最近重新回味《Fate/stay night》的時候,又被那首經典的「fate 天地咆哮」震撼到了。這首由川井憲次操刀的配樂,每次聽到都讓人起雞皮疙瘩,特別是Saber解放寶具的場景,音樂一下整個熱血都衝上腦門啊!
說到這首曲子,它可是《Fate》系列OST中的扛霸子之一。我整理了一些樂迷們常討論的重點:
特色項目 | 詳細描述 |
---|---|
作曲風格 | 融合交響樂與電子音效,營造史詩般的磅礡感 |
經典使用場景 | Saber使用「誓約勝利之劍」對戰Berserker的關鍵時刻 |
樂器配置 | 大量運用管弦樂器搭配合成器,特別是低音部鋪陳很有層次感 |
台灣樂迷暱稱 | 老粉都直接叫它「那個Saber放大招的BGM」或是「天地吼」這種親切的稱呼 |
記得第一次在動畫裡聽到這段音樂時,整個畫面張力被拉到最滿。川井憲次真的很會拿捏那種「命運對決」的氛圍,前奏慢慢堆疊緊張感,到副歌突然爆開的瞬間,配合Saber喊出「Excalibur!」根本是絕配。現在YouTube上還有很多cover版本,有些台灣的音樂系學生用二胡或古箏改編,意外地很有味道耶。
這張原聲帶在二手市場也很搶手,特別是日版初回限定盤。前陣子在西門町的唱片行有看到,雖然是二手但保存狀態超好,差點就衝動剁手了。不過現在串流平台其實都找得到,像是Apple Music和KKBOX都有完整OST,開車時放來聽整個人都會莫名燃起來,只是要小心別跟著超速就是了(笑)。
Fate天地咆哮是誰創作的?原來是這位日本大師的手筆!相信很多Fate系列的粉絲都對這部作品印象深刻,但可能不太清楚背後的創作團隊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位來自日本的傳奇創作者,順便分享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幕後小故事。
說到《Fate/天地咆哮》,就不能不提它的核心人物——奈須蘑菇(奈須きのこ)。這位被粉絲暱稱「蘑菇」的作家,其實是TYPE-MOON的靈魂人物之一。他和武內崇一起創立了這個影響深遠的創作團隊,從《月姬》到《Fate/stay night》,再到《Fate/天地咆哮》,每一部作品都充滿了他獨特的世界觀和敘事風格。
作品名稱 | 發行年份 | 主要角色 |
---|---|---|
Fate/stay night | 2004年 | 衛宮士郎、Saber |
Fate/Zero | 2006年 | 衛宮切嗣、遠坂時臣 |
Fate/天地咆哮 | 2015年 | 雷歐納多·比斯塔里奧·哈維 |
奈須蘑菇的創作風格真的很特別,他擅長把神話、歷史和現代元素完美融合。在《Fate/天地咆哮》裡,他把聖杯戰爭的設定玩出了新高度,加入了更多史詩級的戰鬥場面和複雜的人物關係。記得第一次玩到這部作品時,那個震撼感到現在都忘不了,特別是雷歐納多召喚從者的那段,簡直帥到炸裂!
說到製作過程,其實《Fate/天地咆哮》的開發也蠻曲折的。原本是打算做成手遊的,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改成了視覺小說形式。奈須蘑菇在訪談中提過,這部作品的劇本他寫了整整兩年,期間還不斷修改世界觀設定,就是為了讓故事更完整。不得不說,這種堅持完美的態度,真的讓人佩服啊!
武內崇的角色設計也是一大亮點。他筆下的從者造型總是能抓住角色的精髓,像是《天地咆哮》裡那些新登場的英靈,每個都超有特色。聽說他們為了考證歷史人物的細節,還特地跑去圖書館查資料,這種認真程度難怪作品會這麼受歡迎。
什麼時候會聽到天地咆哮?解析Fate經典戰鬥場景
各位Fate迷一定對那些震撼到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戰鬥場面印象深刻吧!特別是當「天地咆哮」這個詞出現的時候,整個畫面感瞬間就出來了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Fate系列中那些經典到不行的戰鬥場景,看看這些讓天地都為之震動的對決到底有什麼魔力。
說到Fate的戰鬥,最讓人熱血沸騰的莫過於從者們解放寶具的瞬間。那種毀天滅地的氣勢,配上超燃的BGM,簡直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。像是Saber的「誓約勝利之劍」、Archer的「無限劍制」,每次看都讓人忍不住想站起來跟著喊招式名啊!
經典戰鬥場景 | 從者 | 寶具名稱 | 名場面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
冬木大橋之戰 | Saber | 誓約勝利之劍 | 黃金光芒貫穿天際 |
無限劍制對決 | Archer | Unlimited Blade Works | 遍地劍塚的異空間 |
英雄王vsBerserker | Gilgamesh | 天地乖離開闢之星 | 空間撕裂的震撼特效 |
黑Saber暴走 | Alter Saber | 誓約勝利之劍(黑) | 漆黑光炮吞噬一切 |
這些戰鬥之所以經典,除了華麗的特效,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情感張力。比如士郎和Archer的理念衝突,或是Saber對自身信念的堅持,都讓這些戰鬥不只是單純的打鬥,而是充滿戲劇性的靈魂碰撞。每次重看都會發現新的細節,這就是Fate的魅力所在啊!
特別要提的是Fate/Zero中征服王發動的「王之軍勢」,那種千軍萬馬奔騰的場面,配上「天地咆哮」的氣勢,真的會讓人看得頭皮發麻。還有Fate/stay night HF線裡黑Saber的暴走場景,那種絕望感和破壞力,完全就是「天地為之變色」的最佳寫照。這些場面之所以能成為經典,就是因為它們完美結合了視覺衝擊和情感共鳴。
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:「天地咆哮這首曲子到底在講什麼?背後的故事超熱血」,其實這首由台灣獨立樂團「暴風赤紅」創作的搖滾神曲,靈感來自主唱阿凱當兵時在颱風天站哨的真實經歷。當時他在金門當兵,遇到超強颱風來襲,整個哨所被吹得搖搖欲墜,但他還是要堅守崗位,那種面對大自然力量的震撼與人類渺小的對比,讓他退伍後寫下了這首歌。
這首歌最特別的地方在於,它不僅僅是描述自然災害的恐怖,更強調人類在逆境中展現的韌性。副歌那段超燃的吉他solo,就是在模擬颱風呼嘯而過的聲音,搭配主唱撕心裂肺的吶喊,完全把當兵那種「幹這也太扯但我還是要撐住」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歌曲元素 | 象徵意義 | 創作背景 |
---|---|---|
狂暴的鼓點 | 颱風來襲的壓迫感 | 阿凱站哨時帳篷被吹垮的瞬間 |
飆高音的主唱 | 人類的掙扎與怒吼 | 當兵時被迫在惡劣環境中執勤的不甘 |
突然安靜的橋段 | 風雨暫歇的片刻 | 颱風眼中短暫的平靜錯覺 |
歌詞中「站在浪頭我比天高」這句,其實是阿凱在颱風過後看到被吹到哨所屋頂上的漁船時的真實感受。整首歌用很台灣人的方式,把那種「靠北歸靠北,該做的還是要做」的硬頸精神完美呈現。樂團為了還原颱風的真實聲音,還特別跑去氣象局錄製真正的風聲當樣本,這種追求真實的態度也是讓這首歌特別打動人的原因之一。
音樂錄影帶更是下重本,找來當年和阿凱一起當兵的弟兄們出演,重現那個颱風夜的場景。其中一幕是大家用繩子把自己綁在哨所柱子上執勤的畫面,完全就是當兵人才懂的黑色幽默。這首歌後來成為許多軍旅題材影視作品的愛用配樂,每次聽到前奏那個模擬警報聲的電子音效,就會讓人想起當兵時各種既荒謬又熱血的回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