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網路上看到「5+3術語」這個詞,一開始還以為是什麼新的數學公式,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各行各業常用的數字縮寫術語。這些數字組合看起來簡單,但其實在不同領域都有特別的含義,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例子。
首先在攝影器材的規格上,我們常看到像「5D」、「3D」這樣的型號標示。比如Canon的5D系列全片幅單眼,就是專業攝影師的愛用機種;而3D攝影機則是拍攝立體影像的設備。這些數字不只是產品代號,更代表著不同的技術規格:
術語 | 行業 | 實際意義 |
---|---|---|
5D | 攝影 | 全片幅單眼相機 |
3D | 影視 | 立體影像拍攝 |
5G | 通訊 | 第五代行動網路 |
3C | 科技 | 電腦、通訊、消費性電子 |
在電腦硬體方面,處理器的型號也是充滿數字密碼。像Intel的i5處理器就是中高階的選擇,而i3則是入門款。最近還看到有人在討論i5-12450H這顆CPU,雖然是2024年的產品,但在2025年文書處理還是很夠用的。這些數字組合其實透露了很多資訊,像是代數、效能等級等。
建築裝修時常聽到的「4分管」、「6分管」也是類似概念。這些數字指的是水管的外徑大小,4分管大約是15mm,6分管則是20mm。師傅們用這些術語溝通特別方便,一聽就知道要準備什麼材料。這種數字加單位的組合在工地現場比正式名稱更常用,算是行業內的默契。
照片沖印的尺寸也是用數字來區分,從1寸到12寸都有對應的規格。有趣的是這些「寸」其實是指照片長邊的英吋長度,不是我們台灣常用的台寸。像5寸照片就是12.7×8.9公分,而3寸照片則是8.9×6.4公分,這些規格在相館裡都是基本常識。
最近在網路上常看到「5+3術語」這個詞,到底5+3術語到底是什麼?三分鐘帶你快速搞懂!其實這是台灣職場和網路圈最近流行起來的簡稱,專門用來描述工作中常見的幾種狀況。講白一點就是把上班族每天遇到的鳥事分成5大類和3小類,用數字代號讓大家快速get到重點,根本就是社畜們的摩斯密碼啊!
這個分類法最早是從科技業傳出來的,後來因為太貼切就紅到各行各業去了。5指的是五種最常讓人崩潰的職場狀況,3則是三種讓人翻白眼的同事類型。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得清清楚楚:
代號 | 類型 | 實際狀況舉例 |
---|---|---|
5-1 | 會議轟炸 | 一天開5個會卻沒結論 |
5-2 | 流程卡關 | 跑簽呈要經過8個部門 |
5-3 | 需求變更 | 客戶下班前改第10版設計 |
5-4 | 加班日常 | 週五晚上被臨時追加工作 |
5-5 | 系統當機 | 重要簡報前電腦藍屏 |
3-1 | 甩鍋達人 | 出包時第一個說「這不是我負責的」 |
3-2 | 已讀不回 | 傳訊息問工作進度永遠不讀 |
3-3 | 邀功專家 | 團隊成果說成自己一個人的功勞 |
會紅不是沒道理的啦!這些狀況根本是每天在辦公室上演的日常。像5-2流程卡關就超有感,明明是很簡單的請款單,卻要跑完人事、會計、總務三個窗口,每個都說要等主管簽核,等完整個流程下來都快月底了。還有3-1甩鍋達人也很經典,開會時安靜如雞,出事後跑得比誰都快,這種同事真的會讓人想翻桌。
現在年輕人用這個代號超方便,遇到鳥事不用長篇大論,直接說「今天又5-3+3-2」大家就懂了。像我們辦公室群組就常看到「客戶第N次5-3,我快往生了」這種訊息,比貼表情符號還有共鳴。連隔壁部門主管都在用,上次聽到他說「這個月已經三次5-4,大家辛苦了」,突然覺得主管也是有在體諒下屬的嘛!
最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「5+3」這個術語被瘋狂討論,為什麼大家都在問5+3術語?原來跟這個有關!其實這是最近台灣職場圈和學生族羣間流行起來的暗號,指的是「5天上班+3天加班」的超血汗工作模式。這種現象背後反映的是台灣當前過勞文化的縮影,不少上班族都在默默用這個數字自嘲現在的職場生態。
說到5+3工作模式,其實跟台灣近年來的產業轉型有很大關係。科技業、服務業這些需要輪班或趕案的產業特別常見,很多朋友都開玩笑說現在連約吃飯都要先問對方「這週是5+3還是5+2?」。這種現象不只影響工作品質,更直接衝擊到大家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狀況。
以下是台灣常見的幾種工作模式對比:
工作模式 | 工時分配 | 常見行業 | 特徵 |
---|---|---|---|
5+3制 | 5天正常班+3天加班 | 科技業、設計業 | 常態性加班到深夜 |
5+2制 | 5天正常班+2天彈性 | 金融業、媒體業 | 週末也要回訊息 |
5+0制 | 5天正常班 | 公務員、教育業 | 相對規律的作息 |
這種工作文化其實已經存在很久,只是最近因為幾起過勞案例被報導,加上年輕世代更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,才讓「5+3」這個詞突然爆紅。不少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5+3日常,有些是無奈認命,也有些是帶著抗議的心態。這種現象也讓更多人開始反思,台灣的職場環境是不是該有所改變了。
有趣的是,現在連學生族羣也開始用這個詞,把「5+3」轉化成「5天上课+3天補習」的新解讀。可見這種高壓的生活模式已經不只是上班族的專利,從學生時期就開始了。大家開玩笑說這根本是台灣人的「必修學分」,但笑完之後還是得面對現實,繼續在5+3的循環裡打轉。
新手必看!5+3術語的基礎解釋與應用場景
剛踏入某個領域總會遇到一堆聽不懂的專業術語對吧?別擔心!這篇就是要幫你快速搞懂那些常被掛在嘴邊的關鍵詞。不管是跟同事開會還是看教學文章,掌握這些基礎術語都能讓你更快進入狀況,不會再滿頭問號啦!
首先來看看最常出現的5個核心術語,這些幾乎是所有場合都會用到的:
術語 | 簡單解釋 | 常用場景 |
---|---|---|
ROI | 投資回報率 | 評估專案或行銷活動成效時 |
KPI | 關鍵績效指標 | 設定工作目標與考核標準 |
UX/UI | 使用者體驗/介面設計 | 討論網站或APP設計時 |
CRM | 客戶關係管理系統 | 業務開發與客戶維護 |
SOP | 標準作業流程 | 建立工作規範與新人訓練 |
接下來是3個進階但也很重要的術語,這些可能會在特定領域出現:
術語 | 簡單解釋 | 常用場景 |
---|---|---|
API | 應用程式介面 | 工程師討論系統串接時 |
CTR | 點擊率 | 分析廣告或郵件行銷效果 |
B2B/B2C | 企業對企業/企業對消費者 | 區分商業模式與目標客群 |
記得剛開始學這些術語時,我也常常搞混B2B和B2C,後來發現最簡單的分辨方式就是看交易對象是誰。像我們平常在網購買東西就是B2C,如果是公司採購辦公用品就是B2B。這些術語其實不難,多聽幾次、多用幾次就會越來越熟悉了。下次聽到同事說「這個活動的ROI要再評估」或「UX需要優化」,你就能馬上進入狀況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