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族稱謂懶人包!過年不再叫錯長輩 | 台灣親戚稱呼大全,一秒搞懂輩分 | 阿公的哥哥怎麼叫?輩分稱謂解惑

台灣人一定要懂的輩份名稱大全

每次過年回老家,總是被一堆親戚的輩份名稱搞得頭昏腦脹嗎?其實台灣的輩份稱呼很有系統,只要掌握幾個原則就不會叫錯人啦!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輩份名稱,讓你下次見到親戚不再尷尬。

先來看最基礎的直系血親稱呼,這部分最容易搞混的就是「爸爸那邊」和「媽媽那邊」的差異:

關係 爸爸那邊稱呼 媽媽那邊稱呼
父母的父母 阿公/阿嬤 外公/外婆
父母的兄弟 伯/叔 舅舅
父母的姐妹 姑姑 阿姨

說到姻親關係就更複雜了,像是「姑丈」和「姨丈」常常讓人傻傻分不清楚。其實很簡單,姑丈是姑姑的丈夫,姨丈則是阿姨的丈夫。還有「舅媽」和「嬸嬸」也常被搞混,舅媽是舅舅的妻子,嬸嬸則是叔叔的妻子。

現代家庭結構變化大,有些特殊情況的稱呼也要注意。比如說再婚家庭的稱呼,前妻生的孩子叫現任妻子「阿姨」比較合適,除非對方特別要求。而收養關係中,養父母就直接稱呼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,不用特別加「養」字,這樣比較親切。

喪禮時的稱呼更是馬虎不得,寫錯可是會鬧笑話的。比如給岳父的輓聯要寫「岳父大人」,給姊夫的則要寫「姊丈」。這些細節都關係到對逝者的尊重,千萬要注意。現在很多禮儀公司都有提供稱謂查詢服務,不確定的時候可以多問問。

隨著時代演變,有些傳統稱呼也慢慢簡化了。像「曾祖父」現在很多人直接叫「阿祖」,「高祖父」就更少人用了。不過在正式場合或書寫時,還是要知道正確的輩份名稱才不會失禮。下次見到不熟的親戚,記得先問清楚關係再稱呼喔!


輩份名稱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台灣人必學!家族聚會不再叫錯人的輩份稱呼懶人包

每次家族聚會最怕叫錯長輩稱呼,明明是同輩表兄弟卻叫成叔叔?這篇幫你整理台灣常見家族稱謂,讓你過年過節不再尷尬!其實台灣的輩份稱呼很有規律,只要掌握幾個關鍵原則,下次見到親戚就能輕鬆應對啦。

先從最常見的直系血親開始,爸爸那邊的親戚通常會加個「堂」字,媽媽那邊的則是用「表」字來區分。舉例來說,爸爸的兄弟叫伯父、叔叔,他們的子女就是堂兄弟姊妹;而媽媽那邊的兄弟叫舅舅,他們的子女就是表兄弟姊妹。這個「堂表原則」記住就解決一半問題囉!

關係 稱呼 備註
父親的哥哥 伯父 年紀最大的叫大伯父
父親的弟弟 叔叔 可以按排行叫二叔、三叔
母親的兄弟 舅舅 同樣可按排行稱呼
父親的姐妹 姑姑 已婚可加「姑媽」
母親的姐妹 阿姨 年輕的也可以叫「姨」

比較容易搞混的是「姑表」和「姨表」的差別。爸爸的姐妹(姑姑)的子女要叫「姑表兄弟姊妹」,媽媽的姐妹(阿姨)的子女則是「姨表兄弟姊妹」。雖然現在年輕人都簡化成「表哥表姊」,但知道完整稱呼更能顯出禮貌喔!

另外要注意的是姻親稱呼,像是「姑丈」是姑姑的丈夫,「姨丈」是阿姨的丈夫。而「舅媽」則是舅舅的妻子,這些稱呼千萬別搞混了。有些家庭會用更親切的叫法,比如把「姑丈」叫「姑爹」,這就要看各家習慣了。

最後提醒大家,遇到不確定怎麼稱呼的長輩,可以直接問「請問我該怎麼稱呼您?」這招超級實用!比起叫錯稱呼,禮貌詢問反而會讓長輩覺得你很懂事。記住這些原則後,下次家族聚會就能輕鬆應對各種稱呼難題啦!


阿公的弟弟要叫什麼?常見輩份稱呼一次搞懂

每次回鄉下見到長輩總是叫不出稱謂嗎?特別是阿公的弟弟要叫什麼?這種困擾我懂!台灣人的輩份稱呼其實很有規律,只要掌握幾個關鍵稱謂就不會搞混。今天就來分享這些實用的稱呼方式,讓你下次見到親戚再也不會尷尬到叫不出來啦!

先從最常見的直系血親開始,爸爸那邊的長輩通常會用「公」、「嬤」來區分。像是阿公的兄弟,比爸爸年長的就叫「伯公」,年紀小的就叫「叔公」。而阿嬤的兄弟則是用「舅公」來稱呼。這些稱謂在台灣各地可能會有些微差異,但基本上大同小異。

這邊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,讓你一目瞭然:

關係 稱呼方式 備註
祖父的哥哥 伯公 也可稱大公
祖父的弟弟 叔公 年輕的也可叫細叔公
祖母的兄弟 舅公 不分長幼序
祖父的姐妹 姑婆 通常會加排行
祖母的姐妹 姨婆 年輕的稱細姨婆

除了這些基本稱呼外,台灣還有一些特別的習慣用法。像是南部有些地方會把阿公的弟弟叫做「阿叔」,而北部則多用「叔公」。如果是比較年輕的叔公輩,現在很多人也會直接叫「OO叔叔」,感覺更親切。其實稱呼這種事最重要的是讓長輩開心,有時候不用太拘泥於傳統叫法,長輩們反而更喜歡年輕人用輕鬆的方式稱呼他們呢!

輩份名稱

過年團圓最怕叫錯親戚稱呼,這份「過年拜年必備!親戚稱謂對照表讓你不再尷尬」一定要存起來!每次回老家總會遇到一些平常很少見的親戚,明明長輩都介紹過了,轉頭又忘記該怎麼稱呼,超級尷尬的啦~特別是現在年輕一輩親戚越來越少,很多稱呼根本沒機會用到,趁過年前快來惡補一下吧!

最常搞混的就是爸爸那邊的親戚,像是「伯父」、「叔叔」其實是看年紀排行的,比爸爸年長的叫伯父,年輕的叫叔叔。媽媽那邊的親戚也很容易搞錯,像是「舅舅」和「姨丈」常常傻傻分不清楚。這邊整理好表格給大家參考,拜年時直接拿出來偷看也沒關係啦!

關係 稱呼 備註
爸爸的哥哥 伯父 比爸爸年長
爸爸的弟弟 叔叔 比爸爸年輕
媽媽的兄弟 舅舅 不分年紀都叫舅舅
媽媽的姐妹丈夫 姨丈 媽媽的姐姐叫大姨丈
爸爸的姐妹 姑姑 已婚可加「姑丈」
配偶的父母 岳父/公公 看是自己爸媽還是對方

遇到堂表兄弟姊妹更頭痛,其實很簡單啦~爸爸那邊的平輩叫「堂」,媽媽那邊的平輩叫「表」。像是「堂哥」就是爸爸兄弟的兒子,「表哥」就是媽媽兄弟的兒子。記得小時候阿嬤都會考我們這些稱呼,答錯還要被笑說「書讀到哪裡去了」,現在想想真是又氣又好笑!

另外像是「姑婆」、「舅公」這種更遠房的親戚,很多年輕人都沒聽過了。其實就是爺爺的姐妹叫「姑婆」,奶奶的兄弟叫「舅公」。過年時如果遇到這些長輩,記得嘴巴要甜一點,紅包可能會比較厚喔!不過現在很多家庭都簡化了,直接叫「阿伯」、「阿姨」也沒關係,重點是那份心意啦~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