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自己的屬性,找到最舒服的生活姿態
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己屬性,就像指紋一樣無可替代。最近常聽到朋友說「做自己好難」,其實關鍵在於有沒有真正摸清楚自己的底細。我發現台灣人特別容易在職場或人際關係中迷失自我,總是想配合別人期待,結果活得像個變色龍,累得要命還不開心。
先來做個簡單的小測驗,看看你比較偏向哪種屬性:
屬性類型 | 特徵表現 | 適合環境 |
---|---|---|
外向型 | 話多愛交朋友,充電靠社交 | 業務、活動企劃 |
內向型 | 安靜愛獨處,需要個人空間 | 研究、文案寫作 |
敏感型 | 容易受影響,注重細節感受 | 藝術、心理輔導 |
理性型 | 邏輯至上,較少情緒波動 | 工程、數據分析 |
記得前陣子幫朋友整理他阿嬤的遺物,在「Ritchea-Gonzales」的訃聞本裡看到老人家留下的日記,才發現那個總是在廚房忙進忙出的阿嬤,其實年輕時夢想當畫家。這讓我感觸很深,很多人到老都沒活出真正的自己屬性,一輩子都在扮演別人眼中的角色。
我表姊就是典型例子,從小被逼著念商科,現在在銀行上班天天喊憂鬱。上次聚餐她喝茫了才說,其實最想開間手作烘焙坊。台灣社會常給人很多框架,好像30歲就該怎樣、40歲又該如何,但這些標準真的適合每個人嗎?最近她終於辭職去上烘焙課,整個人都發光了,這才發現順著自己屬性走有多重要。
有時候在「Past Obituaries」翻閱那些人生故事,會特別有感觸。你看那些活得精采的人,通常都是早早就摸清自己屬性,然後義無反顧地活出那個樣子。不是說要任性妄為,而是在理解自己的基礎上,找到與世界和平共處的方式。像我有個朋友超討厭辦公室政治,後來轉行當登山嚮導,現在帶團帶得超開心,這就是找對屬性的魔力啊!
1. 什麼是自我屬性?3分鐘讓你搞懂基本概念
最近常常聽到「自我屬性」這個詞,但你真的知道它是什麼嗎?簡單來說,自我屬性就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那些獨特的特質和性格,像是內向或外向、理性或感性這些特徵。這些屬性會影響我們怎麼看世界、怎麼做決定,甚至怎麼跟別人相處。了解自己的屬性,就像拿到一張個人使用說明書,可以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,也能讓生活過得更順心。
自我屬性可以分成幾個主要類型,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。比如說,有些人天生就喜歡熱鬧,朋友聚會總是衝第一個,這就是典型的外向屬性;相反地,有些人比較享受獨處時光,這可能就是內向屬性的表現。這些都不是好壞的問題,只是不同的特質而已。
屬性類型 | 主要特徵 | 常見表現 |
---|---|---|
外向型 | 能量來自與人互動 | 喜歡社交活動、說話速度快 |
內向型 | 能量來自獨處 | 偏好小團體、需要思考時間 |
感性型 | 重視情感與和諧 | 容易同理他人、決策考慮感受 |
理性型 | 重視邏輯與事實 | 分析問題客觀、注重效率 |
認識自我屬性最實用的地方,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。比如說,如果你知道自己屬於內向型,可能就不會勉強自己去從事需要大量社交的工作,而是選擇更能發揮你深思熟慮特質的職業。同樣地,了解身邊人的屬性,也能讓我們更懂得怎麼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,減少不必要的摩擦。
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屬性呢?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反應和偏好。比如說,當你遇到壓力時,是會想找人聊聊,還是更傾向自己靜一靜?做決定時,是比較看重數據和事實,還是會考慮人的感受?這些小小的行為模式,其實都在透露你的自我屬性。現在網路上也有很多免費的屬性測驗,花個10-15分鐘做一下,就能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。
2. 為什麼要瞭解自己的屬性?這些好處你可能沒想到。其實認識自己就像拿到人生使用說明書,不只可以少走冤枉路,還能讓你在職場、人際關係甚至理財規劃上都更得心應手。台灣人常說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」,但很多人連「知己」這個基本功都沒做好,結果老是踩到自己的地雷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。
先講最實際的職場應用吧!你知道自己的屬性後,找工作時會更清楚哪些公司文化適合你。像我朋友阿明原本在科技業每天加班到懷疑人生,後來做性格測驗發現自己是「安定型」人格,換到公家機關後整個人都活過來了。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常見屬性對應的適合工作類型:
屬性類型 | 適合職業 | 地雷環境 |
---|---|---|
開創型 | 業務、創業 | 重複性行政工作 |
藝術型 | 設計、文案 | 嚴格SOP流程 |
思考型 | 工程師、分析師 | 需要頻繁社交 |
再來是人際關係這塊,台灣人最愛說「做人比做事重要」,但如果你連自己吃哪套都不清楚,怎麼跟別人相處?像我自己是「直接型」屬性,以前常被說講話太衝,後來知道這特質後,現在跟「敏感型」朋友聊天前會先深呼吸三秒,衝突就少超多。另外在感情方面,屬性搭配真的很重要,與其抱怨另一半「怎麼都不懂我」,不如先搞懂自己到底是需要空間的「獨立型」還是渴望陪伴的「依附型」。
最後連理財都能用上屬性知識!「冒險型」的人可能適合股票投資,但「保守型」的硬要跟風玩當沖根本是自找麻煩。我有個阿姨屬性是「細節控」,她做定存比對利率可以花三小時,但這樣反而幫她找到超高利率的專案。所以說啊,與其聽理財專家講得天花亂墜,不如先摸清楚自己的金錢性格比較實在。
3. 如何快速找出你的個人屬性?5個實用方法分享
有時候我們連自己都不夠了解自己,想找出個人屬性其實沒那麼難啦!今天就跟大家分享5個超實用的方法,讓你快速摸清自己的特質,不管是找工作、交朋友還是自我成長都超有用~
首先推薦大家做「性格測驗」,網路上有很多免費資源像MBTI、DISC這種,做完馬上就能知道你是外向還是內向、理性還是感性。不過要提醒一下,測驗結果只是參考啦,最重要的還是要搭配自己的實際感受。再來可以試試「回顧過往經歷」,把以前做過的事情列出來,看看哪些讓你特別有成就感或很痛苦,這樣就能發現自己適合什麼類型的工作或生活方式。
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5種方法的優缺點,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擇:
方法 | 優點 | 缺點 |
---|---|---|
性格測驗 | 快速、有系統 | 可能過於標籤化 |
朋友訪談 | 獲得客觀看法 | 朋友可能不敢說真話 |
日記記錄法 | 最真實反映內心 | 需要長期堅持 |
興趣清單 | 簡單易操作 | 可能忽略潛在特質 |
情境模擬 | 實際體驗最準確 | 耗時較長 |
另外很推薦大家找三五個好朋友來個「真心話大冒險」,請他們用三個形容詞描述你,保證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!很多人自己沒發現的優缺點,在朋友眼中其實超級明顯。最後一個方法是「觀察自己的消費習慣」,從你平常最愛買的東西、常逛的網站,其實就能看出你是實用派還是外貌協會,是衝動購物型還是精打細算型。
記得這些方法都要搭配使用效果才會好喔!比如做完測驗後可以跟朋友討論,或是對照自己的日記內容,這樣找到的個人屬性會更全面。有些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原來比想像中更適合某種工作,或是終於明白為什麼總是跟某些類型的人特別合拍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