摔跤這檔事:台灣人最熟悉的運動傷害
說到摔跤,相信每個台灣人從小到大都經歷過幾次,不管是小時候在公園玩耍跌倒,還是長大後騎機車不小心滑倒,這種「與地面親密接觸」的經驗實在太常見了。今天就想來聊聊這個看似平常卻暗藏學問的話題,分享一些實用的防摔知識和應對方法。
常見摔跤場景與應對方式
情境 | 容易受傷部位 | 建議處理方式 |
---|---|---|
騎機車打滑 | 膝蓋、手肘 | 先檢查傷口深淺,用生理食鹽水清潔 |
跑步絆倒 | 手掌、膝蓋 | 冰敷腫脹處,避免立即揉搓 |
雨天踩空 | 腳踝、臀部 | 確認是否扭傷,必要時就醫照X光 |
運動碰撞 | 頭部、肩膀 | 觀察是否有頭暈嘔吐等腦震盪症狀 |
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很多運動頻道都在教「如何正確跌倒」,才發現原來摔跤也是一門學問。像是柔道選手會特別練習受身技巧,讓身體在落地時能分散衝擊力。雖然我們不是專業運動員,但學幾招基本的防護動作真的很實用,特別是家裡有長輩或小朋友的話。
記得小時候在學校操場摔跤,老師總是馬上叫我們不要動,然後用紅藥水消毒(現在想想那個刺痛感還是會起雞皮疙瘩)。現在醫療觀念進步很多,傷口處理方式也不一樣了。像是淺層擦傷建議先用清水沖洗,避免使用雙氧水或優碘,因為可能會影響傷口癒合。如果是比較嚴重的撞傷,前48小時要冰敷,之後才能熱敷促進血液循環。
說到這個,不得不提台灣特有的「機車族摔跤文化」。每到雨季,急診室總會多出不少因為路面濕滑而摔車的案例。有些YouTuber還專門拍片實測各種防滑輪胎,或是教大家摔車時怎麼保護重要部位。畢竟在台灣這種機車密度超高的地方,學會「優雅地摔跤」可能比學會騎車還重要(笑)。
誰最容易在浴室滑倒?這些族羣要特別小心!每次洗澡時總覺得地板濕濕的很危險,但你知道哪些人特別容易在浴室發生意外嗎?根據統計,浴室滑倒事故中有幾個高風險族群,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對象。
首先就是我們家的長輩們,隨著年紀增長,平衡感和反應力都會變差,加上可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,一個不小心摔下去後果就不堪設想。我阿嬤去年就是在浴室滑倒導致髖關節骨折,整整復健了三個月才好轉,現在我們家浴室都加裝了防滑墊和扶手。
再來是小朋友也超容易在浴室發生意外,特別是那種剛學會走路還不太穩的小小孩。他們常常在浴室跑來跑去,看到泡泡或玩具就興奮過頭,完全忘記地板是濕的。我家隔壁的幼稚園老師就說,他們班上至少有一半的小朋友都有在浴室滑倒過的經驗。
孕婦也是需要特別小心的族群,尤其是懷孕後期肚子變大、重心不穩的時候。我表姊懷孕七個月時就因為浴室地板太滑差點摔倒,還好當時她老公在旁邊及時扶住,不然真的不敢想像會發生什麼事。
高風險族群 | 主要原因 | 建議防護措施 |
---|---|---|
老年人 | 平衡感差、骨質疏鬆 | 加裝扶手、防滑墊 |
幼兒 | 活動力強、警覺性低 | 使用防滑地墊、全程陪同 |
孕婦 | 重心不穩、行動不便 | 鋪設防滑墊、避免獨自洗澡 |
另外像是有服用安眠藥或肌肉鬆弛劑的人也要特別注意,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讓人反應變慢或頭暈。我同事上個月就是吃了安眠藥後去洗澡,結果在浴室睡著還滑倒,額頭縫了好幾針。還有就是行動不便的朋友,不管是暫時受傷還是長期需要輔具,浴室對他們來說都是高危險區域。
其實不只是這些特定族群,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浴室地板濕滑而摔倒。記得我大學時租的套房浴室地板超滑,有次差點整個人摔出去,後來趕緊去買了防滑貼片來貼。所以說啊,與其等到出事才後悔,不如現在就檢查一下家裡的浴室安全措施夠不夠完善。
什麼時候最容易摔跤?這5個時段超危險
大家有沒有發現,摔跤這種事總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?明明平常走路都很穩,偏偏就在某些特定時間點特別容易跌倒。今天就跟大家分享5個最容易摔跤的危險時段,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小細節喔!
首先就是剛睡醒的清晨時段,特別是冬天早上起床的時候。因為身體還沒完全清醒,肌肉反應比較遲鈍,加上可能還帶著睡意,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床邊的拖鞋或地毯絆倒。很多人家裡的浴室意外都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,要特別小心。
再來是下雨天後的磁磚地面,特別是騎樓或商店門口那種光滑的磁磚。你可能覺得雨都停了應該很安全,但其實磁磚表面還殘留著一層看不見的水膜,穿普通鞋子走上去超級滑!小編自己就曾經在便利商店門口華麗轉身過…
危險時段 | 主要原因 | 常見地點 |
---|---|---|
清晨起床 | 身體未清醒 | 臥室到浴室 |
雨天過後 | 地面殘留水膜 | 騎樓、商店門口 |
深夜回家 | 光線不足 | 樓梯間、停車場 |
趕時間時 | 注意力分散 | 辦公室、捷運站 |
吃飽飯後 | 血液集中在胃部 | 餐廳到停車場 |
深夜回家的路上也是高風險時段,特別是光線不足的樓梯間或停車場。這時候視線不好,加上疲勞會影響判斷力,很容易踩空或撞到障礙物。很多人下班後急著回家,反而在這個時段發生意外。
另外就是趕時間的時候,像是上班快遲到、趕捷運這種情況。人在匆忙時注意力會分散,常常會忽略腳下的狀況。辦公室走廊轉角、捷運站的手扶梯都是意外熱點,小編就看過不少人在這些地方上演「撲街」戲碼。
最後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是吃飽飯後,特別是聚餐結束要離開餐廳的時候。因為血液都集中在胃部消化食物,大腦和四肢的反應會變慢,加上可能喝了點酒,走起路來就沒那麼穩了。很多停車場的跌倒意外都是在這個時段發生的喔!
為什麼老人家容易跌倒?5大原因一次看
每次聽到長輩跌倒的消息都讓人好擔心,其實老人家容易跌倒是有原因的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,讓家裡有長輩的朋友們可以多注意。跌倒看起來好像沒什麼,但對老人家來說可能造成嚴重後果,所以了解原因真的很重要。
首先最常見的就是肌力退化,隨著年紀增長,肌肉量會慢慢減少,特別是腿部肌肉變弱後,站不穩、走路沒力的情況就會增加。再來是視力問題,老花眼、白內障這些都會影響視線清晰度,有時候地上有個小門檻或雜物沒看清楚就絆倒了。
另外藥物影響也是很多人忽略的一點,有些降血壓藥、安眠藥會讓人頭暈或反應變慢。還有就是居家環境不夠安全,像浴室太滑、燈光太暗、雜物太多這些都是潛在危險。最後一個是慢性病影響,像是糖尿病、關節炎這些都會讓身體平衡感變差。
跌倒原因 | 具體表現 | 改善建議 |
---|---|---|
肌力退化 | 腿部無力、走路不穩 | 適度運動、補充蛋白質 |
視力問題 | 看不清楚、容易踩空 | 定期檢查視力、改善照明 |
藥物影響 | 頭暈、嗜睡、反應遲鈍 | 諮詢醫生調整用藥 |
居家環境 | 地板濕滑、雜物堆放 | 加裝扶手、保持走道暢通 |
慢性疾病 | 平衡感差、關節疼痛 | 控制病情、使用輔具 |
老人家跌倒真的不能輕忽,有時候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造成骨折或更嚴重的傷害。特別是獨居的長輩更要特別注意,建議可以幫他們檢查一下家裡的環境,該裝扶手的地方就裝,該整理的雜物就清掉。平常也要鼓勵他們做些簡單的運動來維持肌力,像是散步或太極拳都不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