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山外青山樓外樓不是我的不強求
「山外青山樓外樓不是我的不強求」,這句改編自宋代林升《題臨安邸》的詩句,道盡了現代人面對慾望與現實的豁達。原詩描繪南宋臨安城的繁華景象,層疊青山與瓊樓玉宇間,藏著對朝廷偏安的諷刺;而今人化用此句,卻多了幾分通透——世間美好無窮,何必執著不屬於自己的風景?
詩句背後的哲學
原詩意境 | 現代解讀 |
---|---|
諷刺南宋醉生夢死 | 接納自身侷限 |
描寫自然與人造景觀的疊加 | 象徵慾望的無限延伸 |
抒發家國憂思 | 轉化為個人處世智慧 |
如同蘇軾在《點絳唇·閒倚胡牀》中「與誰同坐,明月清風我」的孤寂自適,當代人也逐漸學會在喧囂中尋找平衡。那些「庾公樓外峯千朵」的壯麗景色,未必需要全部擁有;「窗含」的鏡頭能捕捉片刻美好,便已足夠。
不強求的藝術
南宋史浩提出的「歸正人」概念,反映當時社會對身份認同的執念。而今人更明白:
– 與其強求外在認可,不如修煉內在從容
– 事業成就、物質享受皆如「西湖歌舞」,終有休止之時
– 「暖風燻得遊人醉」的誘惑,未必適合每個人
辛棄疾一生主戰卻壯志難酬,若他懂得「不是我的不強求」,或許能減少幾分「卻道天涼好個秋」的鬱結。畢竟青山之外永遠有更高峯,樓閣之外總見更華美的建築,而生命真正的豐盈,在於認清哪些風景值得駐足。
何人寫下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?探索詩人林升的創作背景
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這句千古名句,出自南宋詩人林升之手。何人寫下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?探索詩人林升的創作背景,需回溯至南宋偏安一隅的時代。林升的生平記載甚少,但其作品《題臨安邸》卻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奢靡與憂患。
林升與《題臨安邸》的歷史背景
項目 | 內容 |
---|---|
創作年代 | 南宋孝宗時期(約12世紀末) |
社會背景 | 朝廷遷都臨安(今杭州),沉迷享樂,忽視北方金國的威脅 |
詩句特色 | 以「西湖歌舞幾時休」諷刺權貴苟安,借景抒發憂國之情 |
流傳影響 | 成為諷喻詩的代表作,後世常用以警示奢華亡國的教訓 |
詩句背後的隱喻
林升透過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描繪臨安的繁華景象,實則暗指朝廷的虛幻盛世。下表列舉詩中關鍵意象的對照:
詩句意象 | 隱喻含義 |
---|---|
山外青山 | 層層疊疊的虛榮與掩飾 |
樓外樓 | 無止境的奢華建築與享樂 |
西湖歌舞 | 權貴沉溺聲色,不理政事 |
林升的創作動機
史料記載,林升並非知名官員,其作品卻因直指時弊而流傳。推測他親眼目睹臨安的浮誇風氣,藉詩抒發對國家命運的憂慮。
何時是欣賞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這句詩的最佳時機?
何時是欣賞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這句詩的最佳時機?或許是在黃昏時分,當夕陽餘暉灑落山巒,層層疊嶂的青山與遠處的樓閣交相輝映,勾勒出一幅詩意盎然的畫卷。這句詩出自宋代林升的《題臨安邸》,不僅描繪了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美景,更隱含對世事變遷的感慨。
欣賞時機與情境對照表
時段 | 情境描述 | 詩句意境契合度 |
---|---|---|
清晨 | 薄霧籠罩山巒,樓閣若隱若現 | ★★★☆☆ |
午後 | 陽光穿透雲層,青山輪廓分明,樓閣細節清晰可見 | ★★★★☆ |
黃昏 | 霞光染紅天際,山影層疊延伸,樓閣燈火初上 | ★★★★★ |
夜晚 | 月光灑落山脊,遠樓燈火如星,意境幽遠 | ★★★★☆ |
詩句的深層解讀
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不僅是視覺上的層次描寫,更暗喻人生境界的無窮盡。當你處於以下狀態時,或許能更深刻體會其韻味:
- 旅途中:車窗外掠過連綿山景,遠處城鎮的建築輪廓漸次浮現。
- 登高時:站在高峯俯瞰,發現視線盡頭仍有更遼闊的天地。
- 靜思際:對比自然永恆與人世浮華,感受詩中「繁華背後的蒼涼」。
這句詩的魔力在於,它既能喚起對壯麗景色的讚嘆,也能引發對生命格局的思考——正如青山之外永遠有更高的山巒,人生的追求亦無止境。
何事讓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成為千古名句?
「山外青山樓外樓」出自南宋詩人林升的《題臨安邸》,何事讓這句詩成為千古名句?其魅力在於以簡練筆觸勾勒出南宋偏安時期的奢靡景象,更暗含對朝廷苟且偷安的諷刺。以下從三個角度分析其流傳原因:
關鍵因素 | 具體表現 | 文學價值 |
---|---|---|
意象疊加 | 青山與樓閣的層遞式空間構圖 | 強化「醉生夢死」的視覺衝擊 |
雙關隱喻 | 表面寫景,實指杭州歌舞不休的現狀 | 體現諷喻詩「含蓄卻鋒利」特質 |
音韻節奏 | 平仄相間,七字句朗朗上口 | 便於傳誦記憶 |
此句通過「空間無限延伸」的意象(見下表對比),暗示統治者逃避現實的心態:
原文意象 | 隱含寓意 |
---|---|
山外青山 | 北方淪陷疆域的遙不可及 |
樓外樓 | 臨安虛幻的繁華假象 |
詩人僅用七字便完成「寫景→諷政→抒情」的層次遞進,這種「以景載道」的手法,成為後世詠史詩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