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古地名查詢原來這麼簡單!台灣人必學的實用技巧
最近在研究台灣歷史時發現,想查詢古地名真的不太容易耶!不過現在有了Google Maps這些工具,古地名查詢變得方便多了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方法,讓你在追尋歷史足跡時更輕鬆。
首先推薦大家可以用Google Maps的「時間軸」功能,雖然主要是記錄個人行蹤,但搭配歷史地圖對照使用效果不錯。比如說想找台北城的舊城牆位置,可以先查清代地圖標示,再到現代地圖上比對,會發現現在的中山南路一帶就是當年的北城牆喔!
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古地名對照表,幫助大家快速查詢:
現代地名 | 古地名 | 大約位置 |
---|---|---|
台北市中正區 | 艋舺 | 萬華一帶 |
台南市中西區 | 普羅民遮城 | 赤崁樓周邊 |
高雄市左營區 | 舊城 | 左營舊城遺址 |
如果想找更詳細的資料,建議可以到各地區的文史工作室或圖書館查閱老地圖。像台北市立圖書館的「台灣古地圖資料庫」就收藏了很多珍貴的歷史地圖,線上也能查閱部分資料。最近還發現一個小技巧,在Google Maps搜尋時加上「歷史」、「古地圖」等關鍵字,有時會找到意想不到的資源。
另外要特別提醒,有些古地名的範圍跟現在行政區劃分差很多。比如說「大稻埕」以前指的是淡水河畔的貿易區域,現在雖然還有大稻埕這個地名,但實際範圍已經縮小很多了。查詢時最好多參考不同時期的地圖,才能掌握確切位置。
古地名查詢懶人包:5分鐘搞懂台灣舊地名由來
每次聽到「打狗」、「艋舺」這些古地名都覺得超有趣對吧?其實台灣各地都有超多這種充滿故事的舊地名,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古地名由來,讓你下次出去玩可以跟朋友炫耀一下這些冷知識!
先來看看這張簡單對照表,馬上就能知道現在的地名以前叫什麼:
現今地名 | 古地名 | 由來說明 |
---|---|---|
高雄 | 打狗 | 來自平埔族語「Takau」,意思是竹林,後來日本人覺得不雅才改叫高雄 |
萬華 | 艋舺 | 源自平埔族語「Bangka」,指獨木舟,因為這裡早期是河港 |
台南 | 府城 | 因為是清朝時期台灣府的所在地,大家都習慣叫府城 |
嘉義 | 諸羅 | 來自平埔族洪雅族的「Tirocen」社名,後來乾隆皇帝賜名嘉義 |
除了這些大城市,其實很多鄉鎮的地名也超有梗。像「板橋」以前叫「枋橋」,因為早期用木板搭橋;「清水」以前叫「牛罵頭」,是平埔族語「Gomach」的音譯。這些地名不只記錄了當地的特色,也保留了不同族群的文化痕跡。
想知道更多有趣的地名故事嗎?其實現在很多圖書館或文化局網站都有古地圖可以查詢,有些甚至還能找到日治時期的舊地名。下次規劃旅行前不妨先查查當地的古地名,會發現台灣真的到處都是活生生的歷史課本呢!
為什麼要查古地名?認識台灣歷史的3個關鍵理由
每次看到老街上的舊路牌,總會好奇這些地名背後的故事吧?其實查古地名不只是滿足好奇心,更是認識台灣歷史的重要方式。從北到南,每個老地名都像時光膠囊,藏著先民生活的痕跡。像是台北「大稻埕」見證了茶葉貿易的繁華,台南「赤崁」則記錄了荷蘭時期的建築特色,這些名字可不是隨便取的喔!
古地名告訴我們的三件事
-
移民開發的軌跡:早期漢人來台開墾時,常以地形或原住民語音譯命名。像是「艋舺」源自平埔族語「獨木舟」的意思,反映出當時淡水河畔的舟楫往來。查這些地名,就像跟著祖先腳步走一遍開發史。
-
族群互動的見證:台灣地名混雜了閩南語、客家話、原住民語甚至日語。比如花蓮「太魯閣」直接使用部落名稱,而高雄「左營」則是清朝駐軍留下的稱呼。這些名字記錄了不同族群在這片土地上的交流。
-
環境變遷的對照:有些地名現在看起來很違和,其實反映了自然環境的改變。像是「鹿港」早年真的有很多鹿,「鹽埕」也曾是曬鹽場。查古地名能幫助我們想像百年前的台灣樣貌。
台灣常見古地名類型對照表
地名類型 | 舉例 | 背後意義 |
---|---|---|
地形特徵 | 八里坌、崁頂 | 描述丘陵、台地等地形 |
產業活動 | 打鐵街、糖廍 | 記錄早期手工業與農產 |
族群語言 | 麻豆、北投 | 保留平埔族語發音 |
軍事駐防 | 新營、前鎮 | 反映清代軍事屯墾 |
下次經過老地名時,不妨停下來查查看。你可能會發現家附近的「中正路」在50年前叫「明治町」,或是現在的高樓大廈區曾經是「埤塘」。這些名字變遷就像台灣的成長日記,一頁頁翻開都是驚喜。特別是現在很多地方都面臨都市更新,老地名消失的速度比想像中快,趁還能找到資料的時候多做紀錄,以後跟孫輩講古才有憑有據啊!
如何用古地名查詢找出你家百年前叫什麼?原來這些工具超好用!
最近很多人都在問,到底要怎麼查自己家以前的地名啊?其實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地名變遷超有趣,從清朝、日治時期到現在,很多地方都換過好幾次名字了。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查詢方法,讓你輕鬆找出自家百年前的可能名稱。
首先最推薦的就是「台灣百年歷史地圖」系統,這個由中研院開發的工具超強大!只要輸入現在的地址,就能疊合不同時期的古地圖。像我家在台北大安區,一查才發現日治時期這裡居然叫「十二甲」,完全沒想到吧?系統還能切換到1904年的《台灣堡圖》,看到當時的田埂、圳路分布,超有穿越感。
另外內政部也有「地名查詢系統」,整理了各時期的行政區劃變更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查的時候要注意這些小細節:
查詢重點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
日治時期 | 記得用「大字」、「小字」的區分方式 |
清朝時期 | 要找「堡」、「庄」的劃分 |
光復後 | 注意「段」、「小段」的變更 |
如果家裡有長輩的話,不妨問問他們記得的地名。像我阿公就說我們家那一帶以前叫「後壁寮」,但現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這個名字。後來查資料才知道,這是當年的俗稱,官方地圖上登記的是另一個名稱。這種口述歷史往往能發現書面資料沒記錄的在地故事呢!
最後要提醒,查古地名有時候會遇到同名不同地的狀況。比如「崁頂」這個名字,全台灣就有好幾個地方在用。這時候就要對照周邊的地形地物,像溪流、山丘的位置,才能確定是不是同一個地方。建議可以搭配老照片或地方志一起查,會更有感覺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