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投縣地名由來其實蠻有趣的,這塊台灣中部的好山好水,每個鄉鎮名字背後都有它的故事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地名的歷史淵源,保證讓你下次去南投玩的時候,看路標都覺得特別有感覺!
說到南投縣本身的名字,其實跟平埔族有關喔!早期這裡是洪雅族「南投社」的居住地,清朝時期漢人移民就用「南投」來稱呼這個地方。後來設縣的時候,就直接沿用這個名稱啦。不過有趣的是,南投縣是全台唯一不靠海的縣市,但名字裡卻有個「投」字,跟海一點關係都沒有呢!
下面整理幾個南投鄉鎮地名的由來,看完你就知道這些名字真的不是隨便取的:
| 鄉鎮名稱 | 地名由來 |
|---|---|
| 埔里鎮 | 早期是平埔族「埔里社」的居住地,後來漢人移民簡化成「埔里」 |
| 草屯鎮 | 因為早期移民用草繩綑綁物品,形成草堆,所以叫「草鞋墩」,後來簡化為草屯 |
| 竹山鎮 | 清朝時期這裡盛產竹子,所以叫「林圯埔」,日治時期改稱「竹山」 |
| 集集鎮 | 源自平埔族「柴裡社」的譯音,後來演變成「集集」 |
| 水里鄉 | 因為位在濁水溪上游,早期叫「水裡坑」,後來改為「水里」 |
信義鄉的名字就更有意思了,它原本叫做「內茅埔」,後來因為國民政府推行「信義」政策,在1950年改名的。而仁愛鄉也是類似情況,原本是泰雅族部落,後來取「仁愛」這個充滿教化意味的名字。這些改名都可以看出當時政府對原住民地區的政策取向。
鹿谷鄉的名字也很可愛,因為早期這裡有很多水鹿出沒,加上地形是山谷,所以就叫「鹿谷」了。國姓鄉則是跟鄭成功有關,因為他受封「延平郡王」,這裡的居民很多是他的部屬後代,所以用「國姓」來紀念。這些地名真的都充滿了歷史故事,下次去南投玩的時候,不妨多注意一下路牌上的地名,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細節喔!

南投縣的地名是怎麼來的?原來跟平埔族有關!這塊美麗的土地其實藏著原住民的歷史密碼。說到南投地名的由來,大多數台灣人可能不知道,這跟早期活躍在中部的平埔族群「洪雅族」有著深厚淵源。當地原住民稱這片區域為「Ramtau」,意思是「森林茂密的地方」,後來漢人移民根據發音轉譯成「南投」,就這樣流傳至今。
南投不僅地名有故事,許多鄉鎮名稱也跟原住民語息息相關。像是埔里鎮的「埔里」二字,就是源自平埔族巴宰海語的「Puli」,指的是「泉水湧出之地」。這些地名就像時光膠囊,保留了台灣最早的在地記憶。
| 南投地名 | 原住民語源 | 原始意思 |
|---|---|---|
| 南投 | Ramtau | 森林茂密 |
| 埔里 | Puli | 泉水之地 |
| 魚池 | Thao語 | 有水的地方 |
| 集集 | 洪雅族語 | 產鹿之地 |
走在南投的街道上,你可能不會想到腳下的土地曾經是平埔族人的獵場。像是現在熱鬧的草屯鎮,早期是巴布薩族「Tausa」部落的領域,意思是「茅草叢生之地」。而水里鄉的舊稱「澀水」,則是來自邵族語「Sisiek」,形容水質清澈但帶點澀味。這些地名背後的故事,讓我們看見台灣這塊土地層層疊疊的文化痕跡。
日月潭周邊的「伊達邵」聚落更是直接以邵族命名,見證了原住民在這片土地上的悠久歷史。下次到南投旅遊時,不妨多留意這些地名的由來,你會發現每個名字都在訴說著人與土地互動的故事。從埔里盆地到濁水溪畔,平埔族留下的地名就像散落的拼圖,等待我們一塊塊拼回台灣早期的歷史面貌。
為什麼南投縣會叫『南投』?在地人告訴你歷史淵源
每次開車經過南投,總會好奇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對吧?其實「南投」這個名字背後藏著超有趣的歷史故事,而且跟平埔族原住民有直接關係喔!今天就讓在地人來揭秘,告訴你這個地名的真正由來。
說到南投的地名起源,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。當時漢人開始大量移民到台灣中部開墾,發現這裡是平埔族「洪雅族」的活動範圍。洪雅族有個部落叫「Tausa」,漢人就音譯成「投社」。後來因為這個部落位置在當時「北投社」(現在草屯一帶)的南邊,所以就被叫做「南投社」啦!這個名字就這樣一直沿用下來,變成現在的縣名。
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關鍵時間點,讓你更清楚南投地名的演變:
| 年代 | 重要事件 | 地名變化 |
|---|---|---|
| 清朝乾隆年間 | 漢人移民開墾 | 出現「南投社」名稱 |
| 1895年 | 日本統治時期開始 | 設立「南投支廳」 |
| 1950年 | 台灣行政區調整 | 正式成立「南投縣」 |
有趣的是,現在南投市區還保留著很多跟這段歷史有關的地名。像是「南投舊街」一帶,就是當年南投社的活動中心,現在還能看到一些老建築和街道格局。而且你知道嗎?南投其實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,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讓它的歷史發展跟其他縣市很不一樣。下次去南投玩的時候,不妨多注意這些歷史痕跡,會讓旅行更有意思喔!

埔里鎮的地名由來是什麼?跟『埔』字大有關係!這個位於南投縣的小鎮,名字可不是隨便取的,其實隱藏著早期漢人開墾的歷史痕跡。說到「埔」這個字,在台灣的地名中可是經常出現,像是「大埔」、「埔心」等等,而埔里鎮的「埔」同樣大有來頭,跟平埔族和開墾歷史息息相關。
埔里鎮最早是平埔族「埔社」的居住地,漢人移民來到這裡開墾時,就把這個地方稱為「埔里」,意思是「埔社所在的里」。後來隨著漢人越來越多,這裡就慢慢發展成現在的埔里鎮。有趣的是,「埔」在閩南語中除了指平埔族,也有「未開墾的荒地」的意思,剛好呼應了早期這裡的樣貌。
說到埔里的歷史,就不能不提當地的開發過程。清朝時期,這裡是漢人與平埔族交易的重要據點,後來更成為通往中央山脈的重要通道。隨著時間推移,埔里從一個小小的聚落,逐漸發展成南投縣的重要城鎮。
| 時期 | 發展重點 | 相關事件 |
|---|---|---|
| 清朝 | 漢人與平埔族交易 | 成為通往中央山脈的重要通道 |
| 日治時期 | 開始有系統的開發 | 設立糖廠、發展農業 |
| 戰後 | 觀光業興起 | 成為台灣著名的觀光小鎮 |
現在的埔里鎮,雖然已經是個熱鬧的城鎮,但還是保留了不少早期的痕跡。像是鎮上的老街道、傳統市場,都還能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氛圍。下次來埔里玩的時候,不妨多留意一下這些地方,說不定會有意外發現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