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
兩棟樓中間的「夾殺」策略:建商的新選擇
在都市更新的複雜過程中,最棘手的環節莫過於整合那些持有異議的住戶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發展商選擇不再等待,而是在兩棟樓中間興建高樓,將這些不同意戶「夾殺」在中間。這種策略在新北投的「公園大院」社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。該社區分為兩棟12層的大樓(森活館與樂活館),中間夾著一棟4層樓的透天厝,形成了極具視覺衝擊的對比。
整合多年未果,建商無奈放棄
「公園大院」是由欣聯建設投資興建的項目,最初在整合右側約160坪土地時,曾與中間透天厝的地主進行協商。建商提出了地主分回55%、建商分回45%的條件,地主同意共同開發,但要求建商先整合左側的80坪土地。建商成功整合左側土地後,地主卻加碼要求分回重建後的所有1樓店面(共4間,每間20坪),建商勉強同意。然而,地主再度提高條件,要求分回7成(包括店面與樓上住宅),最終建商因無法負擔而放棄整合。
營造成本大增,工程期拉長
由於無法整合中間的透天厝,建商只能在不完整的基地上興建兩側大樓。這導致營造成本從原本的每坪20萬元拉高至28萬元,且為避免中間透天厝倒塌,兩側基地無法同時開挖,工程期長達四年。這種情況不僅增加了建商的成本,也讓中間的透天厝成為了「都更孤島」,未來難以再參與都市更新。
項目 | 原計劃 | 實際情況 |
---|---|---|
營造成本(每坪) | 20萬元 | 28萬元 |
工程期 | 未公開 | 4年 |
基地完整性 | 完整 | 不完整 |
建商的新策略:兩棟樓中間的「夾殺」
建商不再苦等,直接在兩側蓋大樓「夾殺」不同意戶,這種做法愈來愈普遍。新北投一處新完工的社區就是如此,社區分成兩棟,中間夾著1棟4層樓的透天。建商表示,整合多年,屋主的要求一再變化,最終只好放棄直接興建。這社區名為「公園大院」,右側大樓為森活館,左側為樂活館,均為12層大樓。中間則是一棟老透天,目前租給嬰兒用品店,土地約39坪。
欣聯建設的經驗
投資興建「公園大院」的欣聯建設執行長蕭傑楷表示,欣聯最先整合右側約160坪土地,當時也和透天地主談,並提出地主分55%,建商分45%的條件,地主同意一起開發,但要他們先去整合左邊約80坪土地。蕭傑楷表示,由於若能成功整合左側80坪土地,加上地主近40坪土地,再加上原先的160坪土地,就有將近300坪土地,可以蓋出相當規模的社區,而且營建成本也可大幅下降,於是就積極整合左邊土地。
等到成功之後,他們再和地主談,結果地主加碼提出要分回重建後的所有1樓店面,總共4間,每間20坪,一共80坪。對此要求,他們認為實在要求太多了,但基於完
在繁忙的都市中,常有建築物的興建計劃因為各種原因而受阻。兩棟樓中間的空間,往往成為開發過程中的難題。以下文章將探討這種情況,並以表格形式整理相關資訊。
近年來,許多都市更新計劃因住户與建商無法達成共識而停滯不前。尤其是那些位於兩棟樓中間的舊建築,往往因為基地被分割而成為「都更孤島」。這些建築不僅影響整體規劃,也讓周邊環境顯得格格不入。以下是關於此現象的一些重點整理:
案例地點 | 舊建築類型 | 新建築類型 | 情況描述 |
---|---|---|---|
台北市北投區 | 透天厝 | 12層大樓 | 一棟4層透天厝被兩棟12層大樓夾在中間,形成「都更孤島」。 |
新北投中和街 | 透天厝 | 12層大樓 | 屋主與建商談判失敗,導致透天厝卡在基地中間,建案被迫分割。 |
公園大院社區 | 透天厝 | 12層大樓(森活館、樂活館) | 建商整合多年失敗,最終在兩側興建大樓,中間保留透天厝。 |
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建築美觀,也對周邊房價產生負面影響。專家指出,這些位於兩棟樓中間的舊建築,市場價值往往大幅縮水。此外,建商在處理這類問題時,也面臨著整合困難與協商成本高的挑戰。
例如,在台北市北投區,一棟透天厝因屋主不斷反悔開條件,導致建商無奈直接興建兩側大樓,將舊建築「夾殺」在中間。這種做法雖能解決開發計劃的困境,但也引發了對於都市更新公平性的討論。
總之,位於兩棟樓中間的舊建築,往往是都市更新計劃中的難題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,並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,是未來都市規劃中需要持續關注的課題。
為何兩棟樓中間會形成都更孤島?這個問題在都市更新計劃中並不罕見,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區域中。當政府或私人開發商推動都更項目時,往往會面臨土地所有權複雜、居民意願分歧等問題,這使得更新計劃難以全面實施。
形成都更孤島的主要原因:
原因 | 描述 |
---|---|
土地所有權分散 | 土地由多個業主共同持有,部分業主不願意參與更新,導致項目無法完整進行。 |
建築結構限制 | 部分建築因結構問題無法被納入更新範圍,形成孤島。 |
居民反對 | 居民對補償方案不滿意或對遷移有抗拒心理,導致項目停滯。 |
政策限制 | 政府法規對建築高度、密度等有嚴格限制,使部分區域無法更新。 |
在都更計劃中,開發商通常優先考慮經濟效益較高的區域,而忽略了一些難以處理的「棘手」地段。這些地段由於各種原因無法被納入更新範圍,最終成為「都更孤島」。例如,某社區中兩棟樓之間的地塊,可能因為業主拒絕出售或建築物未達危樓標準,而被排除在更新計劃之外。此外,政府政策的鬆緊程度也會對都更孤島的形成產生影響。在一些嚴格的規劃管制下,即使是開發商有意更新,也可能因法規限制而無法實施。
都更孤島的形成並非單一因素所致,而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這些孤島的存在不僅影響都市景觀,也可能對周邊區域的發展造成阻礙。
如何在兩棟樓中間進行有效的都更整合?
如何在兩棟樓中間進行有效的都更整合?這是許多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挑戰。兩棟樓之間的地段往往空間有限,但透過合理的規劃和策略,仍然可以實現有效的整合。以下是一些建議和方法,幫助在這類環境中推動都更項目。
1. 空間利用規劃
在兩棟樓中間進行都更時,空間規劃是關鍵。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式:
策略 | 描述 |
---|---|
垂直擴展 | 增加樓層高度,充分利用空間 |
地下開發 | 開發地下空間,如停車場或商業設施 |
連接通道 | 在兩棟樓之間建立空中走廊或地下通道 |
2. 法律與政策支持
法律與政策的支持是推動都更的基礎。以下是需要注意的方面:
法律範疇 | 描述 |
---|---|
建築法規 | 確保符合當地的建築高度和容積率限制 |
土地權屬 | 釐清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,避免爭議 |
補償機制 | 制定公平合理的補償方案,促進合作 |
3. 社區參與與溝通
有效的都更項目需要社區的支持。以下是促進社區參與的策略:
方法 | 描述 |
---|---|
公眾諮詢 | 舉辦説明會,聽取居民的意見和需求 |
透明溝通 | 定期向社區公佈進展,保持信息透明 |
利益共享 | 讓居民參與都更後的收益分配,提升合作意願 |
4. 技術與創新應用
利用現代技術可以提升都更的效率與品質。以下是幾種應用方式:
技術 | 描述 |
---|---|
BIM模型 | 使用建築信息模型進行精確規劃與模擬 |
環保建材 | 採用環保材料,提升建築的可持續性 |
智能系統 | 引入智能管理系統,提升建築的運營效率 |
何時兩棟樓中間的建案會遇到釘子户問題?
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,開發商經常需要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:何時兩棟樓中間的建案會遇到釘子户問題?這不僅影響工程進度,還可能引起法律糾紛和社會矛盾。釘子户問題通常出現在土地徵收或舊城改造的階段,當開發商需要拆除現有建築以興建新項目時,部分業主或租户拒絕搬遷,導致項目受阻。
釘子户問題的原因
釘子户問題的成因多種多樣,以下是幾個主要因素:
原因 | 描述 |
---|---|
補償不足 | 開發商提供的賠償方案未能滿足業主預期,導致他們拒絕搬遷。 |
情感因素 | 業主對現有物業有深厚的感情,不願意離開。 |
市場價值 | 業主認為自己的物業未來有升值潛力,希望獲得更高賠償。 |
法律糾紛 | 物業所有權不明確,涉及法律程序延誤搬遷。 |
開發商的應對策略
面對釘子户問題,開發商通常會採取以下策略來解決:
策略 | 描述 |
---|---|
協商談判 | 通過多次談判,提供更優惠的賠償條件,爭取業主同意搬遷。 |
法律途徑 | 若協商無效,開發商可能通過法律程序強制執行搬遷。 |
公眾壓力 | 利用媒體或社區輿論,向釘子户施加壓力,促使其讓步。 |
項目調整 | 重新設計建案,繞過釘子户的物業,減少對項目的影響。 |
釘子户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,涉及到經濟、法律、情感等多方面因素。開發商需要靈活應對,平衡各方利益,才能順利推進項目。